文化是一個地區(qū)的靈魂,嶺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擁有兩千多年歷史,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嶺南建筑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嶺南文化的精髓所在,我院在“珠海市美術館改造項目”的設計探索中,對“嶺南文化”進行了研究與思考。
源起
“古元畫,畫時代”,他是20世紀一位杰出的抒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現代中國版畫界的巨星。不同于僅專注于美工本身的藝術大家,古元的版畫以“刻畫現實生活,表現時代精神,群眾喜聞樂見,強調教育意義”而一枝獨秀,被徐悲鴻稱其為“中國藝術界一卓絕天才”。
古元曾立下遺囑,自愿將部分主要作品捐贈給他的家鄉(xiāng)珠海,并希望在珠海興建“古元畫館”,為紀念這位杰出的美術家與教育家,保留紅色的歷史記憶,傳承厚重的嶺南文化,珠海特興建“珠海市古元美術館”,于2008年1月正式建成開館;同時,該館也是珠海第一座市立美術館,被譽為珠海人的藝術殿堂與精神家園。因遭受“天鴿臺風”嚴重破壞,美術館被迫閉館,于2020年底動工進行改擴建,并更名為“珠海市美術館”。
△古元部分作品欣賞
前言
由珠海市建筑設計院(以下簡稱“我院”)設計總承包的“珠海市美術館改擴建工程”項目(以下簡稱“美術館”項目),正在有序施工推進,預計將在明年與大家見面。和諸多城市公共建筑一樣,美術館旨在服務于市民的生活,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和欣賞藝術的空間,它可以幫助人們提高審美認知水平和自由思考素養(yǎng),以藝術和互動的方式傳遞更有溫度的人文歷史和城市精神。我院希望以美術館改擴建項目為案例進行“城市公建改造”探索,尋找理解“嶺南文化”的全新方式。
嶺南文化根源于中原農耕文化,
是中華文化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因孤懸南荒,交通受限,高溫瘴氣,
長期與中原核心區(qū)交流偏弱;
得益首屈一指的海洋優(yōu)勢,
自宋元興起的頻繁海上貿易,
讓廣州成為連通中國與世界的窗口,
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第一港;
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互融合,
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
項目簡介
“珠海市美術館”坐落于珠海鳳凰山下,石溪公園旁,梅華東路臨門而過,占地面積9994平方米,原館建筑面積8181平方米,新館改擴建后總建筑面積達20000平方米,并開挖上萬平米地下室新增300個地下停車位;另外石溪公園湖水景觀本次將一起打造,山水融合輝映的畫面景象,將成為一大亮點。美術館作為市重點公共文化設施,為市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改造后的美術館設有:古元展廳、國際交流展廳、中心展廳、普通展廳等7個展廳共計8000平方米,專業(yè)藏品庫2800平方米,集典藏、研究、展覽、教育、服務、交流等各項功能服務于一體。
△“孤立變多元,封閉變開放”的設計理念
嶺南是指什么?
嶺南人有什么特性?
如何定義“嶺南文化”?
是我們創(chuàng)作思考的起點。
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fā)紋身,以象鱗蟲;短綣不褲,以利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
——《淮南子》
1-1 見“天地”
“嶺南”,古時又稱“南交”、“南越”,位于云貴高原與武夷山系之間的“南嶺山脈”以南,作為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廣袤土地,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我國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境內的珠江是繼長江、黃河后中國的第三大河流,誕生的“珠江文明”又被稱為中華文化第三極。因有海路連通歐亞非諸國之便,讓嶺南成為中國遠洋貿易最早的發(fā)祥地區(qū),清康熙時實行海禁,讓廣州成為中國與世界連通的唯一窗口,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地區(qū)的經濟活力,商貿興盛、顯赫一時。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在1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廣東因特殊的地緣,一直是中華民族“反抗殖民侵略、睜眼看世界、民主革命、民族解放、改變革新、探索進步與富強”的最前沿陣地。
△南嶺以“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最為有名,故又稱五嶺
1-2 見“眾生”
從秦朝南征開始,在數千年的戰(zhàn)亂與遷徙中,廣東也逐漸形成了以廣府、客家、潮汕為主的雜交族群,相互依賴,彼此促進;近代以來因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廣東人成為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群體之一。“偏居荒蠻之地,漁獵澎湃之間,頑強生存意志,錯綜交互文化”,進化出嶺南人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并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嶺南文化”。不同于農耕文化的封閉與保守與草原文化的游蕩與灑脫,向海而生嶺南人天生具有:重商、冒險、進取、協作的特征,“嶺南文化”的底色也可歸宗為“多元與開放”。
△嶺南文化又稱珠江文明,狹義稱廣東文化
1-3 見“自己”
我院設計團隊通過對“嶺南”地理、氣候、歷史、人文的研究,結合珠海作為“嶺南文化”重要承載地,并肩負我國與世界接軌“探路人”的特點,對于美術館的改造,提出以“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時代”為表征,以“多元與開放”為底色的設計理念。在具體實施中,設計團隊在建筑形態(tài),材質選擇、空間關系、景觀園林方面做了大量的論證與推敲,力求讓改造后的美術館展現出“嶺南建筑”的特性與本質,詮釋出我們對“嶺南文化”的理解。
△建筑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傳承人文歷史、彰顯時代特征
傳承是為了指引前行,
建筑改造必須遵循現狀脈絡,
去粗取精、消除不確定性,
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找到微妙的平衡
傳承與創(chuàng)新既對立又統(tǒng)一,正如“嶺南文化”協作與進取的特性。美術館建筑由于遭到臺風破壞及部分原有功能不適合現代使用者的要求,但是舊建筑本身依然有很大再利用價值。一方面,我院設計團隊對現狀建筑進行了充分的調研與評估,力爭在改擴建中減少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降低資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為防止因改造的研究和經驗不足,使其結果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讓改造后的建筑面目全非,失去已有的文化價值,我院設計團隊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考察與研究工作。以實現我們對于降低環(huán)境破壞,保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人文尊重。
△延續(xù)“A”字形態(tài),實現“雙A”疊加,讓建筑特性不言自明
△零亂向有序的轉變,構成虛實相映的中式文化
△石溪公園與美術館渾然一體,古今交匯之詩畫意境
△將傳統(tǒng)元素用現代手法植入建筑
建筑得以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性,
源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帶來的材料與工藝革新,
以及新的美學原則來實現
科技創(chuàng)新不僅帶來了建筑工藝的革新,也推動了新材料的應用,新材料的應用可以提供更多的建筑設計和施工選項,豐富了建筑的功能要求和美學形式。我院設計團隊在設計階段嘗試了解人的心理訴求,判斷將來人們在體驗建筑時的行為特點、心理狀態(tài)以及各種反應,針對性的研究不同材料對于建筑形態(tài)和空間的影響,從而作出最符合人群接受力與舒適度的建筑形態(tài)和空間。
△國內知名藝術場館材料與空間研究
△通過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的運用得以讓建筑實現創(chuàng)新
結語
△MV設計大片欣賞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特別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展示了城市的形象,所代表的地域文化能夠彰顯城市的精神氣質,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改擴建后的“珠海市美術館”,將以氣宇軒昂、精神抖擻的姿態(tài)成為特區(qū)人的精神堡壘,展館中的藝術品可以給人們帶來靈感和力量,幫助人們在精神上得到凈化和升華。正如古元先生一樣,雖是偏居香山的一介文人,但在民族存亡之際,卻不顧安危遠赴延安,以筆為槍,用畫作來記錄中國人民保家衛(wèi)國的壯舉,鼓舞億萬民眾必勝的信心;建國后又投身美術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優(yōu)秀藝術人才。人生匆匆如白駒過隙,正如我們生活的城市,我們生活的土地,無非只有天晴和天陰兩種天氣,以永不褪色的進取之心面對世間變化,以此來踐行“嶺南文化”多元開放的價值信念,因夢想相遇,向新成長。
撰稿 | 技術管理委員會